您的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 → 正文
学术研究

2024年中外阅读大会在我校举办

[日期:2024-07-07]

为推动信息时代下全民阅读的普及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大众的人文素养,促进社会主义阅读文化发展,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家音顺达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内蒙古师范大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的“2024中外阅读大会暨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7月5日至7日在我校隆重召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陈平原,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河南大学讲座教授夏晓虹,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余光,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学者童喜喜,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教授,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品牌研究室执行主任、高级研究员眭谦,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陈亮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外语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师范大学研究馆员任文香,浙江大学胡洁副教授,上海大学谭旭东教授,青岛大学张文彦教授,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教研部主任曹洪彪,中国政法大学张磊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作家、文学编辑宋晗等专家,来自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首师大组团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其他60余所大、中、小学教师,专家学者、阅读爱好者共一百余人参加了研讨大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闫艳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贾美林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黄鑫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晓军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致辞中,贾美林副校长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并简要介绍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建设和学术成就等。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民阅读”这一主题,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体现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与担当。她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继续强化阅读育人功能,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共同为推动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民阅读事业贡献力量。

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代表合作主办方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在阅读推荐、翻译、教学等方面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分散注意力、降低阅读效率,依赖性增强等弊端。郭教授倡议,通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范围、利用传统纸质书籍和参加线下读书活动,克服AI阅读的弊端,实现更加深度和全面的阅读体验。


undefined

研讨会主会场

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全民阅读”为主题。包括主旨演讲、分论坛研讨、以及学会赠书三个部分。主旨演讲中,12位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畅谈各自的认识和经验,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观点新颖和充满启发的学术盛宴。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先生作了题为“我点燃了火——AI的创造力来源”的主旨演讲,邱先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弱人工智能,超强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实践。他强调,只要有历史、有时间的存在,人就永远停止不了对自身的追问,文学、艺术则必然有“经典化”过程,但人工智能的文学艺术不会有。同时,邱先生指出,大众应警惕AI生成的数据重塑人类思维的可能。最后,邱先生倡议,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学科融合的探索,对通识教育的铺设,对终生阅读的倡导,都能培养对“人”的常识性理解。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陈平原先生的主旨演讲从当下读书的大时代背景出发,详细剖析了阅读的“正面、背面与侧面”。陈教授结合文学、艺术、京剧作品中的生动实例,首先肯定了读书很高调、美好、好玩、养人、坚硬、碎片、潮流和古老,同时也指出了读书中面临的边缘、残酷、艰难、傲人、性情、久远、自我和未来的多面性。最后,陈教授强调,AI愈发强大,但读书这一行为依然不可替代。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从“阅读推广人的培育”的角度,阐释了“阅读推广人”这一角色提出的背景、概念内涵、培训阅读推广人的教材编写、阅读推广的六大领域,以及国学经典阅读推广人培育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的主旨演讲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简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概念的兴起、优缺点,其对阅读方式的影响。郭教授强调,阅读的“深”和“浅”并非由媒介载体决定,其作品内容起关键作用。就当下来说,更能促人思考的传统阅读方式依旧是书籍阅读,但无论如何,未来的阅读方式,一定是朝着数字化阅读的方式迈进。

undefined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贾美林致开幕辞

undefined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

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致辞并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赵晓军教授主持开幕式

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女士强调,只有通过理论研究、实战研讨、全民推广,才能整合甚至融合跨界力量,进而为下一步中国教育及各行各业的品质提升、长远发展,孕育出符合个体成长、吻合时代需要的宝贵人才。


清华大学眭谦教授在主旨演讲题中提出从PGC、UGC到AIGC的过程,是一个从传统到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时代的过程。创作者通过技术赋权,带来更多优质、多元的内容体验,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我们不能被人工智能驯化,要坚持开放的思维态度,无论写作和阅读方式如何“被”改变,应始终保持人类的价值判断力、思想力和创造力。


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宋悦女士以“一本书·益起读”为题,详细展示了一本书公益计划的捐赠纪实情况,一本书读书社、一本书漂流屋的捐建和运行状况。此外,宋女士简要介绍了未来该项目的全国捐赠计划、阅读推广计划以及数字公益的创新发展。

undefined

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女士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

清华大学眭谦教授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

中外阅读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宋悦作主旨演讲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基于“赋权增能教育理路”的个性化全人发展思想,提出了“做学用合一”的英语阅读教学 HAVE(Habituation, Appreciation, Vision, Extension)模式。张教授建议,英语教师应赋予学生阅读主题内容的决定权,让学生在实践中看到英语阅读的应用价值和无用之用,不断激发英语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浙江大学胡洁研究员从数字化研究背景下当代学生所面对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国际大型教育质量监测项目PISA阅读数据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可能有助于提升不同水平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情境因素和其集群效应。


上海大学谭旭东教授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全民阅读背景下家校社儿童阅读一体化的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着力,并逐渐形成具有熏染力、引领力的儿童成长文化,进而为童年生命的健康成长赋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的主旨演讲题为“当我们阅读机器人小说时,我们在读什么?”。他指出,机器人日常叙事不是关于机器人或AI的科普,而是让受众在“体验未来”中积累某种未来经验。日常科幻需要处理好与过度想象以及未来预言的关系,科幻内外的认知和话语鸿沟值得各界正视。


青岛大学张文彦教授以“阅读的灵晕——从纸上书到镜中书”为题,提出阅读是将我们与宇宙联结的一种行为的论点。她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在数字游戏的新维度上召唤来旧世界的众多元素,在媒介之海绽放了从未有之的奇异花朵,而人的自身阅读行为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undefined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 浙江大学胡洁研究员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上海大学谭旭东教授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程林副教授作主旨演讲

undefined 青岛大学张文彦教授作主旨演讲并致闭幕词

学会赠书环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儿童文学作家童喜喜女士、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陈平原分别向参会代表进行了现场签名赠书,所赠书目分别为《现代小说佳作100部》(邱华栋)、《嘭嘭嘭》(童喜喜)、《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陈平原)。

undefined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邱华栋先生

向部分参会代表签名赠书

undefined

童喜喜女士向部分参会代表签名赠书

undefined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

向部分参会代表签名赠书

本次大会各分论坛,参会代表们围绕中外阅读学研究前沿与热点、跨文化交流与翻译研究、阅读与教学实践创新、经典著作阅读与文化探索、数字阅读技术与设施建设、人机协同与阅读模式创新、人工智能与儿童阅读、阅读推广与实践策略、阅读与跨学科研究、以及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undefined

分会场研讨


研讨会于7月7日上午圆满闭幕,郑州大学张莉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青岛大学张文彦教授致闭幕辞。阅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通向智慧和真理的桥梁。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去获取知识,但阅读的本质没有改变。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推动全民阅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提供了助力,更为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产生了积极影响。

undefined
张莉教授进行大会总结

undefined

与会人员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