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新闻动态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2024年年会在我校召开

[日期:2024-07-16]

为持续深入推进革命老区教育学术研究,加强革命老区教育研究者之间的学术联系与交流,促进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工作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联合承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协办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2024年年会”于7月12日至14日在我校召开,大会创新性地将教育史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结合,为从事外语研究和教育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向。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首师大组团院校、陕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60余所高校及教学科研机构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年会主会场

开幕式

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韩巍,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高宝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会长栗洪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晓军主持。

韩巍代表内蒙古师范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我们要永远珍惜和铭记老区人民为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所付出了巨大牺牲和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传承者,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革命老区教育的红色基因和宝贵经验,传承和弘扬老区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优良传统,讲好红色故事。

高宝立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并对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在我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思维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对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的工作,他提出了坚持方向性、注重创新性、具有时代性和提倡协同性等四点建议。

栗洪武在致辞中对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作了介绍,指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分会将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战略部署为根本导向,团结全国同行和专家,围绕革命老区教育的相关问题开展史料收集、问题研究、决策咨询、成果转化等研究工作,助力革命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分会发展新篇章。

韩巍致开幕词

高宝立致开幕词

栗洪武致开幕词

主旨报告

本次年会主题为“挖掘红色教育资源,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年会由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研讨两部分组成。在主旨报告环节,十一名来自全国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心得和最新成果,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观点新颖和充满启发的学术盛宴。

西安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姜亚军在报告中指出,外语教育“三进”工作既为外语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也为外语教育转型提供了良机,并分享了以“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建设为契机,加强高等外语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和自主培养体现构建的理念、路径和方法。

姜亚军作主旨报告

在题为“高等教育‘延安模式’的红色基因与科学逻辑”的报告中,西安翻译学院曾鹿平教授列举了“延安模式”红色基因的主要体现,指出其科学逻辑集中体现在“着眼当下,放眼未来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革命精神与科学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视野、世界眼光开放与包容”等方面。

曾鹿平作主旨报告

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的报告聚焦毛泽东诗词英译中的诗人形象。他认为,翻译毛泽东诗词首先要研究文献,正确理解历史,恰当表达内容,尽量保持原作风格;翻译方法应以异化为主,最好原汁原味地呈现原作思想,传递原作文化;要正确理解,恰当表达,这样既能教人学习领袖思想,又能实施并实现语言教学和翻译鉴赏中的课程思政。

李正栓作主旨报告

“红色资源与地方高校‘三全育人’路径探索”是湘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胡强主旨报告的题目,他以湘潭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长沙师范学院这三所红色基因院校为例,分享了上述高校在探寻红色基因融入人才培养的传承理念、传承载体、传承方式,构建“观、学、游、研、演、创”六位一体的红色资源育人模式的宝贵经验。

胡强作主旨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周桂君报告的题目为“红色文化传播与当代话语建构”。他指出,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针对性更强的话语体系至关重要,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实际;要创新表达方式,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红色文化更易于被人们接受;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传播氛围,使红色文化成为时代的强音。

周桂君作主旨报告

“挖掘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赋能培育教育家型优秀教师”是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瑞儒的主旨报告题目。他认为,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家精神,以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导向,通过挖掘、发挥不同形式红色资源的独特教育作用,将其融入到教师培训中,构建出基于红色资源的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家精神培训模式,着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家型优秀教师。

刘瑞儒作主旨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MTI教育中心主任焦丹以北京红色文化为例,从融汇(如何设计、引入教育教学)、融洽(如何与教育教学内容相融合)、融通(如何建构融通中外的翻译理念与产品)三个方面探讨了红色文化资源在翻译教育教学中是应用路径。

焦丹作主旨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郑春萍从数字技术赋能语言教育的角度,分享了多元数字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的实践案例与研究趋势,并结合北京邮电大学数字赋能语言教育的创新实践与实证探索,对智能时代人机共效的协同模式进行反思,为与会者提升数字素养、教学设计与研究能力提供参考。

郑春萍作主旨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仇云龙副教授的主旨报告以“语言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话语研究及其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为题。他概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多模态话语分析、修辞学视角下的红色文化话语研究现状,指出先行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材料和教师两个维度入手分析了语言学视角下红色文化话语研究对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作用。

仇云龙作主旨报告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副校长徐炜在报告中指出,中国世界语者不仅是以推广世界语为宗旨和追求社会进步的先行者,更是为建设新中国坚定的革命者。她介绍了世界语运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延安世界语者协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使命担当。

徐炜作主旨报告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赵晓军在主旨发言中介绍了我校推进“三进”工作的具体实践与思考。她指出,在学校“三进”工作领导小组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外语课堂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优势,积极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在实施过程中强化产出导向,做到了“三进”课程全覆盖。“三进”工作扎实推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多名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获奖。

赵晓军主持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

主旨报告环节由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院长田振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德育》杂志社副主编刘洁、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祁占勇教授和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樊香兰分别主持。

分论坛

本次年会分论坛分七组进行,五十八名学者围绕“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区域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红色文化的数智赋能与育人功能拓展研究”、“红色文化融入外语教育教学研究”、“新时代革命老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和“革命老区教育发展与红色教育基因传承研究”等议题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和传播等课题,为推动革命老区教育学术研究,促进中国教育故事传播贡献力量。

分论坛现场

闭幕式

本次年会于7月14日上午圆满落幕。闭幕式上,各分论坛主持人汇报了分论坛研讨交流情况,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沈萍霞对分会过去一年的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最后,栗洪武对此次年会进行总结,他梳理了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及亮点,对与会者的学术表现给予了高度肯定,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承办此次会议过程中的付出表示感谢,并对分会今后的工作计划做了部署。闭幕式由赵晓军主持。

盛夏青城,郁郁葱葱。本次学术年会群英荟萃,亮点连连。首先,正如姜亚军所谈到的,此次大会创新性地将教育史的研究与语言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为从事外语研究和教育史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向,相信在这方面定会大有所为。其次,郑春萍分享的数字技术赋能语言教育实践与研究趋势引起了教育史专家学者们的关注,纷纷认为数字技术同样也可赋能于教育史教育和研究之中。会上,来自两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碰撞”,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激发了各自的学术潜力,促进了两个学科的交融发展。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分会2024年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加强和促进了革命老区教育研究工作的交流与发展,也为我校乃至内蒙古地区深挖、传承和传播当地红色文化,将红色基因深植于课堂思政之中提供了广阔平台和精神动力。

会议期间召开了圆桌论坛,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与会人员合影